最近每天都会陪儿子看几集《熊熊乐园》,今天看的是《嫉妒心》,猫头鹰老师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一个搭积木的作业。吉吉搭了一个漂亮的积木屋,可积木屋倒塌了,最后只有熊大一个人搭成了漂亮的积木屋。猫头鹰老师夸熊大很厉害,同学们也纷纷向熊大请教搭积木屋的办法。吉吉看了很不服气,觉得那没什么了不起,甚至生出了要把积木屋推倒的想法,结果吉吉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得直哭,把猫头鹰老师都吸引了过来,在猫头鹰老师的开导下,吉吉承认了错误,然后在熊大和同学的帮助下,搭起了一个漂亮的积木屋。
那么,吉吉为什么会对熊大不服气,甚至想要推倒熊大的积木屋呢?就像猫头鹰老师说的,都是嫉妒心在作祟。
所谓嫉妒,是人们为了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在大人的世界里,嫉妒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心理,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让大家处于痛苦当中。所以在孩子有了嫉妒行为以后,很多父母会非常担心,孩子这么小嫉妒心就这么强,长大以后可怎么办?但是事实上,嫉妒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原始情感。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存在嫉妒的心理,只是程度与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对孩子来说,嫉妒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感
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有了嫉妒的情绪。比如七八个月的孩子,当看到妈妈抱别家孩子时,会“啊啊啊”的吼叫,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才行,当妈妈把自己抱在怀里,他们会紧紧搂住妈妈的脖子,好像在说“这是我妈妈”一样。等孩子再大一些,他们有了竞争的意识,嫉妒的行为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比如两个孩子玩积木,一个搭建的又快又好,另一个怎么也搭不好,特别着急,索性把积木全部推倒;孩子上了幼儿园,小朋友表现优秀有了小红花,但是自己却没有,于是心情特别糟糕,还会哭鼻子……
嫉妒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感。5岁前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反应强烈,自控能力差,还不能理性思考,所以他们总是根据外界事物对自己的利弊,做出直接的情绪反应,比如希望独自占据父母和老师的宠爱,希望总是获得成功,获得表扬等等,他们不能分析这种希望是否客观合理,也不会进行自我调节,一旦达不到这个希望,他们会沮丧、不安、烦躁,还会对达到这个希望的孩子产生不服气、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
而八九岁的孩子,虽然进入自律道德阶段,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在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会考虑行为的动机;能够较高的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现实地判断他人,但是这种嫉妒心仍然会存在,只是相对小孩子来说,能够得到不错的控制,一般不会再随时随地的嫉妒他人,进行一些嫉妒的行为。
这些因素,会让孩子的嫉妒心变强
就像之前说的,嫉妒并非一成不变的,这种情绪会随着孩子的年龄,所处的环境发生很大改变。其实正常来说,孩子的嫉妒心会随着年龄增长,得到很好的控制,一般不会再出现一些严重的嫉妒行为,但是外在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很可能会让他们的嫉妒心持续提升,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1.父母不当的评价
生活中,总是有很多父母喜欢用结果评价孩子,比如考试,总是以分数论英雄,只要孩子没有考第一,没有考满分,就是糟糕的,然后各种语言刺激,嫌弃孩子。时不时还会把孩子跟某某某做对此,学习上不如班级的第一名,人家每次考第一,你怎么总是第二第三?运动上比不过体育课代表,人家虽然学习不咋地,但是运动很厉害,这次跑步又得了第一,你怎么不跟人家学学?总而言之,永远拿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一种“原来我这么糟糕”,“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感觉,进而产生一系列不安,自卑,甚至怨恨的情绪。
2.孩子缺乏安全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曾说:“孩子最大的恐惧是没人爱、被遗弃,这是他们最害怕的地狱。”所以孩子总是不停地向父母确认他是被爱的,在父母心里他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当父母夸奖别人时,孩子会嫉妒,因为这是他本能的危机感。
只是很可惜,很多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喜欢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对孩子进行打压刺激,比如考试,如果孩子得了第一,父母很开心,各种夸奖各种奖励,一家人都特别高兴;但是一旦孩子没有得第一,即使只比第一名少了2分,也会非常失望,对孩子冷嘲热讽,或者视而不见,转身去赞赏别的孩子,这孩子太优秀了,成绩这么好,他们家父母真有福气等等。父母的这种行为,不仅会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还会让孩子对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得了第一,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否则就是不被爱的,为此,他们还会对占据第一的那个人产生嫉妒的心理。
3.长辈的过度溺爱
孩子嫉妒心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长辈的过度溺爱。
有些父母对孩子特别溺爱,在家里一直都是孩子独占一切东西,包括父母的爱,觉得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别人都不可以拥有。不管做什么事情,得到的永远都是夸奖,即使是一些不好的事,比如打人骂人等等,父母都拍手叫好,觉得孩子又长本事了。这种过度的溺爱,让孩子持有一个“你不能比我好”的心理,当他们进入社交中,发现别人的玩具比自己的多,别人的衣服比自己的漂亮,别人得到的夸奖比自己多以后,就会觉得自己的优越感都被别人给抢走了,然后产生一种嫉妒的心情,甚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还有些父母,他们的嫉妒心非常强,在外面很少表现出来,但是回家以后,就会卸下伪装,把自己的情绪发泄给家人,在孩子面前说别人坏话,算计他人,结果别人没啥损失,但是孩子却有样学样,变得像父母一样嫉妒心特别强。
并非所有的嫉妒都是糟糕的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的:“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在很多人看来,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会让孩子产生不安、焦躁、怨恨的情绪,然后处于一个痛苦的深渊中。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嫉妒都是糟糕的。
正常来说,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和虚荣心也很强,如果父母能够利用孩子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激励孩子的竞争意识,促使孩子积极努力,嫉妒心很可能会变成一种积极因素,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原始动力。
相反,如果父母不能正确的利用孩子的嫉妒心,反而做一些增强嫉妒心的事,那么这种嫉妒心很可能会变成一种消极因素,让孩子变得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甚至变成一种仇恨,促使孩子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让孩子陷入痛苦的深渊。
○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孩子嫉妒心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进而产生焦躁、不安、自卑、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学习进步,对身心的成长也极为不利。
○影响孩子的社交关系:孩子嫉妒心强,总感觉别人抢了自己的夸奖和关爱,很容易对别人产生偏见,不仅不会友善热情,还可能会态度恶劣,打骂别人,这样势必会让别人反感,进而影响孩子的社交关系,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被孤立,他们的性格和人格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说,面对孩子的嫉妒心理,父母千万不要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从嫉妒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这样做,将孩子从嫉妒的深渊拯救出来
想要帮助孩子远离嫉妒的深渊,父母可以试试这三个方法:
1.正确认识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原始情感,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存在嫉妒心理,只是程度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作为父母,在孩子嫉妒他人时,应该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这种嫉妒的心理,而不是放任不管或者冷嘲热讽。
孩子嫉妒他人无非是认知错误,比如别人考了第一名,自己没有考好,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所以才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对此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让孩子认识到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靠着自己的努力发扬长度规避短处。
面对嫉妒的心理孩子可能会担心害怕,就像《嫉妒心》里面的吉吉,当自己出现想要推倒熊大积木屋的想法时,他特别害怕,以为自己变成坏孩子了。此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嫉妒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虽然会为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当它出现时不要害怕,也不要压在心里视而不见,可以告诉父母朋友,我们一起走出来。
另外,建议父母可以陪小孩子一起看一看《嫉妒心》,有趣的动画片能够让孩子对嫉妒心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再遇到以后不会再紧张害怕,反而能够相对轻松的处理了。
2.帮助孩子武装自己
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存在很多弱点,比如缺乏安全感,做事斤斤计较,对别人的评价特别重视,社交能力比较差,生活枯燥内心比较空虚等等。想要让孩子远离嫉妒心的痛苦,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武装自己,从内心强大起来。
①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嫉妒心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要知道,孩子刚出生就对安全感表现了巨大的需求,当他们安全感得不到满足时,会哭闹不安,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对安全感的需求不降反升,每天都在努力的想要得到父母的注意和赞赏,以此确保自己被父母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