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道与炎亚纶一起出现在《演员请就位》的舞台上时,除了有些微妙的违和感以外,更让人唏嘘——曾经红极一时的两位台湾偶像团体成员,现在竟然选择这样在大陆“回炉重造”。
感慨之余细思,这一批台湾偶像 谷底的演艺生涯背后,藏着台湾偶像产业的十年兴衰,也与台湾电视剧市场的多年低靡与转向突围暗合。
曾经说到“偶像剧”,大部分人的 印象,就是在台湾制作和播出的青春爱情剧作。
年,改编自日本漫画的《流星花园》在台湾本土创下6.43%的 平均收视,同年,台湾本土原创偶像剧《吐司男之吻》也收获了不俗口碑。这两部剧的成功,昭示着“偶像剧”成为了台湾电视市场上的主要剧种。
如果说曾经的“小虎队”是台湾唱片行业中走出的一组奇兵,那么随着《流星雨》在亚洲市场上的回响, 代由电视剧助推的具有长久影响力的“台湾偶像”,自此出现。
随后的几年,因为台湾经济逐渐低迷,整个台湾偶像剧产业受到大陆资本和市场吸引,集体“北上”。因此,提到这一批从台湾来到大陆的80后偶像时,许多人都会习惯性地以“捞金”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的确,不管从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还是从资方对影视行业的投入来说,相对于偏居一隅的台湾,大陆可说“遍地 金”。
然而,当几年前充斥在行业内的热钱退去,当网剧和网大的制作不如之前那样“随心所欲”,当内地迎来“偶像元年”,一群更年轻的流量偶像涌进市场,这一切对于好不容易在大陆站稳脚跟的一代台湾偶像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冲击。
“ 金十年”与 代“台偶”
台湾能成为华语地区最早、影响力 的流行文化输出区域,与其在90年代的 治、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年,“有线电视法”的实施,打破了中视、台视、华视三台“瓜分天下”的局面,专业频道、综合频道的增加,大陆剧、日韩剧的引进,使得台湾本土的电视剧在激烈的竞争中,反倒有了发展的动力和空间。
当《吐司男之吻》成为台湾 部自制的本土偶像剧后,这一剧种便占据了各电视台的 金时段,并成为了收视率之战的重要武器。
在日韩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中,台湾偶像剧将本土的流行文化进行浓缩,并瞄准年轻群体最熟悉的校园场景,将年轻人的生活和文化,通过一众帅哥美女,包装成为一种似真似幻的剧作。
年的《流星花园》带来了F4,年《王子变青蛙》捧红了明道当年所在的club,同年的《 一班》则让飞轮海横空出世。几年间,台湾地区偶像团体的“扎堆”出现与偶像剧发展的“ 金十年”密不可分。
与日本“先推偶像再推剧”的商业逻辑相反。青春唯美的画面,浪漫梦幻的爱情设定,台湾的经纪公司与电视台很快便发现了这一类剧种的“造星”能力。
F4的成团,便是在剧集播出,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取得反响之后。按照同样路径打造的飞轮海组合,则是与剧集《 一班》同时推出的,并同样在剧集结束后,发行了 张专辑。
这种“演而优则唱”的模式,让电视剧市场能够与当时红火的音乐市场接轨。剧目与音乐产品的“打包”销售,顺利地让一代带着浓浓台湾文化印记的偶像,得以走出台湾,甚至风靡亚洲。
与90年代专注于唱片市场的小虎队不同,F4、club、飞轮海的重心始终在电视节目上,专辑更像是成员们所出演的偶像剧的副产品,演唱会则更近似于线下的大型粉丝同乐会。
仅从数量上看,小虎队在成立的9年间共发行了11张专辑;飞轮海成立6年,发行了4张专辑;F4在进行团体活动的7年间,发行了3张专辑;club则只有2张。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除了有唱片方面的经纪约外,大部分偶像团体的成员,都同时与影视公司有着在电视剧上的合约。由柴智屏、冯家瑞两位台湾知名制作人创立的可米国际影视便是其中一家。
《流星花园》播出后,两人由于公司经济问题而“分家”,冯家瑞沿用可米国际影视的名字,柴智屏则成立了可米瑞智国际艺能有限公司。从年开始,“可米系”与八大、中天、三立等台湾电视台的合作剧目,几乎“承包”了台湾的偶像剧市场。
在如今对台湾偶像剧的编年史中,大多倾向于将年作为其全盛期的终点,到年的热潮,也被称作台湾偶像剧的“ 金十年”。随着偶像剧的男女主演连续四届在台湾电视金钟奖上夺得视帝或视后,台湾境内对偶像剧的推崇与依赖在年也达到了顶峰。
在年,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开始自制偶像剧。一周七天,每天都有电视台在播放偶像剧。制作总量也从原先一年20部左右,直线上升到一年50多部。
然而,数量的增长并没有为台湾的电视人带来质量上的飞跃,反而造成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且偶像剧的泛滥也挤压了其他剧目的生存空间,使得一部分主创人员因此出走。在台湾偶像剧“井喷”的同时,隔海相望的大陆市场也向台湾的偶像产业抛来了金闪闪的橄榄枝。
大陆庞大的市场、资金和对“偶像剧”这一剧种源源不断的需求,使得台湾的制作人们纷纷“北上”。人才的流失,让台湾偶像剧的辉煌结束得猝不及防。
恰逢其时的“北上”之路
无所适从的不惑之年
大陆偶像剧的类型化同样始于“流星花园”这一IP。
年几乎照搬《流行花园》的模式,内地推出了红极一时的校园偶像剧《红苹果乐园》,并顺势带出了A5的大男孩组合。可惜的是,这个偶像团体并没能延续《流星花园》的奇迹,倒是女二 圣依成了这部剧意外的“明显”产出。
年的《一起来看流星雨》延续了“流星花园”IP谁拍谁火的特质,让原先偏于写实和琼瑶式的内地偶像剧创作者,看到了转型的方向。
在《一起来看流星雨》里,主创虽然试图以“艾利斯顿商学院”的设定将台湾偶像剧的梦幻感和架空感进行本土化。但不得不说,当年的服化道依然与台湾偶像剧差距较大,好似有一种小姑娘披着蚊帐当婚纱的幼稚感。
这或许与大陆早期偶像剧的现实主义调子有关,偏于朴素的创作风格,让“梦幻”这一偶像剧必须的因子,很难在内地主创人员身上扎根。因此,引入台湾的创作团队,提高内地作品中的“偶像”感,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而在作品中加入熟悉的面孔,则更是吸引受众的捷径。
一方面,“ 金十年”陪伴了一代内地年轻人的成长,其中更不乏对偶像以及偶像的作品念念不忘的“死忠粉”。
另一方面,偶像剧所需要的夸张表现力,以及在刻画剧中如同漫画一般“悬浮”的人物时,所需要的特殊演技,对于从专业院校里走出来的内地演员来说,的确相对陌生。但是,已经演出过多部偶像剧作的台湾偶像演员,对此却已经驾轻就熟。
与内地的高校式表演教育相比,台湾偶像演员的培训主要是通过艺能培训班和拍戏中的实践。比如飞轮海中的四位团员,汪东城原先是一名艺人的造型助理,后来得到了在各种电视剧里跑龙套的机会。吴尊、炎亚纶、辰亦儒三人在组团之前,是完全的素人,吴尊在主演 部偶像剧《东方茱丽叶》时,连中文都还不大会说。
应当说,在台湾偶像剧的创作要求中,演员的“演技”一直被放在“颜值”之后。高度专业化的拍摄团队,完整成熟的剧本,都让主创团队敢于用素人担纲偶像剧的男主角。台湾偶像剧的人设虽然悬浮,但行为逻辑和人物性格上,都能自圆其说。因此,演员并不需要太多演技,就可以把握住人物。
在台湾偶像刚刚进入内地时,慕“名”而来的制作方不在少数。在一段期间内,一位台湾男偶像,搭配一位内地年轻女演员,成为了大陆偶像剧的标配。
而几年下来,当内地市场与观众更加成熟,资本投入更为谨慎时。一些选择台湾偶像担纲主演的作品,在收益与口碑上,都不尽如人意,拍摄完成却无法播出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市场的变化难以把握,而更令他们焦虑的是,“北上”的一众台湾偶像大多在80年代出生,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们,正在远离作为偶像的“ 金时期”。
偶像与演员之间
台湾偶像的“夹缝”生存之道
当资本的意向改变,更多的台湾偶像,似乎也渐渐放弃了通过剧作来保持自己的曝光量。综艺成为了另一种与其“相见甚欢”的节目形式。
曾经的荧幕情侣、同团成员,在各奔东西几年后,通过综艺外景再次实现“同框”。而对综艺的主创团队来说,这种搭配既能以“情怀”作为噱头,也能用偶像们熟练的“综艺感”为节目增色。
在向台湾学习了将近十年之后,如今内地的偶像产业已初现雏形。综艺和偶像剧一样,也成为了消化这一批年轻本土偶像的 。同时,这也意味着台湾偶像被逼进了演员与偶像的“夹缝”之间,需要找寻新的生存空间。
能实现从偶像到演员的跨越,并持续有作品推出,并非易事。吴尊在年单飞后虽然接连参与了几部大制作的电影,但近几年却鲜少有新作面世。与飞轮海同期出道的唐禹哲在出演了几部小制作的网大之后,终于在今年的《山月不知心底事》中得到了一个女主上司的角色。
在《演员请就位》中,明道的一句“没有戏拍”让网友心疼不已。然而,正如观众和市场对本土流量的疲惫一般,台湾偶像用以牵系大陆观众的一点“情怀”,的确不足以成为资本和市场继续选择他们的理由。
但是网络节目的多元,社交媒体上明星与普通人的接近,让没有戏拍的偶像们也不至于无事可做。不久前,炎亚纶便以社交媒体中直白敢言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吐槽大会上辰亦儒对“偶像”身份的调侃和自黑得到了较高的传播量;而经营潮牌,也几乎成为了偶像们的必备技能。
对于台湾偶像来说,内地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资本退潮,流量渐冷,市场和观众对于偶像剧的需求却并未减退。只是,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指向下,不管是校园里的偶像剧,格子间里的偶像剧,还是放在古代和民国背景下的偶像剧,都必然会更加“下沉”。
语言也好,演戏风格也好。 代“北上”的台湾偶像身上,有着强烈的台湾本土文化烙印。再加上其“台湾人”的身份,在如今大陆的创作氛围中,不仅存在诸多限制,也隐含着可能触碰红线的风险。
但是,这群“北上”多年的台湾偶像,如今却也很难再回到台湾电视剧市场。
一方面,为了在大陆发展,大多数台湾偶像都选择了与内地的经纪公司签约;另一方面,经历了多年的青 不接之后,台湾终于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电视人与演员,并开始尝试一条与曾经的偶像剧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与恶的距离》《灵异街11号》《罪梦者》,这些作品的质量、口碑和收视,都预示了“新台剧”的出现。
台湾的剧作者自然期待并欢迎老面孔的“回巢”,比如凭借《我们与恶的距离》夺得金钟视后的贾静雯,也是在早期便离开台湾,参演大陆剧集的演员之一。
但对于“偶像”演员来说,行业的态度或许会有所不同。
代台湾偶像将近二十年来的崛起、流动和没落,贯穿了两岸电视剧产业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他们是特定时代和观众群中的宠儿,却也在电视剧文化的转变中,渐渐被替代,甚至被遗忘。
在多元的大陆娱乐圈中,靠着“偶像”的老本,转型“网红”,或许是一条比较轻松的出路。而选择抛弃一切,从零出发,往更专业的领域上转型,这对所有尝过粉丝红利的“偶像”来说,都并非一条容易的路。
对曾被台湾偶像剧感动过的一代观众来说,当年偶像剧的美好记忆就像是至今仍萦绕鼻尖的阵阵花香。若是这份记忆和情怀只被当做一个噱头,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