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鸠摩罗什中奸计破色戒,身边女人无数

肢端型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46135.html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一文,将莲的品行高洁呈现给世人。莲,既是花,也是那些洁身自好的人的象征。

鸠摩罗什就曾对身边的弟子说道:“我是污泥中的莲花,你们要看到莲花,不要执着于污泥。”

鸠摩罗什,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在这位高僧的身上,存在着许多的争议。

有人说,既为僧,就该舍弃红尘,严守戒律,哪能如他一般,身边美女环绕,屡次破戒;也有人说,鸠摩罗什,一生解经释道,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功远大于过。

既是争议,要来评论的话,那我们首先就了解一下鸠摩罗什此人。

《佛学大词典》有关于鸠摩罗什身世的由来,其云:

“鸠摩罗炎,天竺人,为鸠摩罗什之父。生于相国之家,不嗣相位而出家,东度葱岭,至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国王敬慕而迎为国师。王有妹耆婆,年始二十,甚为聪明,逼罗炎娶之,生一子,即鸠摩罗什。”

此中提到了两个关键,一是鸠摩罗炎是被迫还俗,娶了耆婆,生下儿子鸠摩罗什;另一个便是耆婆此人了。

之所以说这两个地方关键,是因为鸠摩罗什的人生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父高度重合,而其母耆婆,则是对鸠摩罗什的人生有着极大的指引作用。

首先,我们要来讲耆婆。

耆婆自小就受到佛教文化艺术的熏陶,对佛学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若不是生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那么她也许会成为一代佛学大师,可惜,她那时只能选择成为某人的妻。

这里有一个关于她的传说,据《高僧传》记载,耆婆在怀鸠摩罗什期间,突然开口讲起了印度梵语,而且对各类佛经的理解也比之前更加深刻,于是众人纷纷猜测,当初“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增于往”,由此看来,耆婆孕育的孩子一定也怀有大智慧。

公元年,鸠摩罗什降生后,耆婆不仅不会了梵语,且记忆力和领悟力也都回到了怀孕之前。

尽管如此,耆婆还是对自己的这位儿子,倾尽了心血。

鸠摩罗什确实不负众望,打小便展示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3岁识字,5岁博览群书,7岁开始接触小乘佛法。

耆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停下对佛法的追求。

就在鸠摩罗什7岁这年,有一天,耆婆出城游玩,忽然看见坟上白骨,此时她突然顿悟,原来一切苦难源自于贪念,贪念起,苦难生,总有一天,欲望之火会把一个人烧成枯骨,散落草间。

耆婆不愿成为拥有这样的结局,她不希望有一天会因为贪念而受尽煎熬,于是,她决定出家。

说来好笑,当初被迫还俗的鸠摩罗炎,在听到妻子要剃度出家的消息后,立即表示了反对。

见丈夫态度坚决,耆婆只好绝食反抗。

终于,到了第六天晚上,就在耆婆气息奄奄之时,鸠摩罗炎害怕了,只好同意妻子的要求。

于是,耆婆便在丈夫松口的第二天,受戒、出家,搬进了王新寺。

其实,舍弃公主身份,做一个平凡的佛教徒,不论是对耆婆自己,抑或是鸠摩罗什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因为,此后他们不必再拘泥于身份,可以肆意行走于天地之间。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

耆婆在生下鸠摩罗什后,就下定决心要将他培养成一代伟人,因此,她深知要让儿子历经磨难。

7岁她带着儿子一同出家,后为了丰富儿子的见识,两年后,她又带着鸠摩罗什前往佛教圣地宾国,师从槃头达多,学习佛教小乘派的经文。

等到鸠摩罗什稍微大一点了,她又带着他前往疏勒,师从须利耶苏摩,学习佛教大乘派经义。

12岁,母亲带着鸠摩罗什回到了龟兹,归国之后的鸠摩罗什,不仅继续研究佛经,还研习了声韵学、语文学、工艺、技术、历算学等学问,其中,他尤其精通文辞和讲说。

此时的鸠摩罗什,其对佛法的理解超于常人,尽管他年纪小,但许多贵族以及民众对他深感信服,只要是他开坛讲法,那么人们一定会早早聚集在他身边,共同随他前往精神的乐园。

十七八岁时,耆婆再一次带着鸠摩罗什出发离开龟兹,跨绿洲、绕大漠、越重山、跋涉几千里,终于来到了天竺。

在这里,鸠摩罗什接触到更为正宗、更为丰富的大乘佛经,又有名师指点,此时的鸠摩罗什其佛学造诣更上一层楼。

20岁,鸠摩罗什返回故乡,并正式开启了他僧人的旅途。他被奉为龟兹国国师,其声名自西域传向了中原。

也就在这一年,耆婆离开鸠摩罗什的身边,独自一人前往印度求佛道,自此,她便退出了儿子的世界。

但在她临行之前,她便告诉了儿子今后的去向:鸠摩罗什将东行传播佛道,可东方,意味着什么呢?那里,是否会成为自己的归宿?鸠摩罗什不知,于是,他只好放下这些困惑,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

得益于他之前的学识渊博以及涉猎范围极广,他开始将印度佛经同时翻译成龟兹文以及汉文。可是,翻译事业才刚开始,他便惨遭厄运。

如果说,要成佛必将经历无数苦难,那么与他此后的人生相比,鸠摩罗什之前的长途跋涉并算不得真正的苦难。

因为仅是身上的苦难并不足以磨炼,只有“动心忍性”,才可“曾益其所不能”,真正得道。

因此,佛的考验来了。

公元年,彼时鸠摩罗什的名声越来越高,甚至在遥远的东方,一度成为了君王心中的向往,他们渴望,将这个有名的僧人,永久的留在自己的国家。

因此,鸠摩罗什渐渐开始,变成了“一件无价之宝”。

这一年,前秦皇帝苻坚命大将吕光攻伐焉耆,随后一举又拿下了龟兹。

军队在这里寻找这一切战利品,可对于他们来说,这其中最珍贵的,便是鸠摩罗什,于是,吕光将他带到了凉州。

自此,鸠摩罗什失去了故乡。

刚开始来到凉州的鸠摩罗什还会期盼,自己有一天还可以自由行走于天地,循着母亲的足迹,走遍天地,寻找佛在的每一处角落。

但三年后,时局动荡,姚苌杀了苻坚,前秦覆灭,为了保全自身,吕光干脆割据凉州,自称为王,于是,鸠摩罗什彻底失去自由了。

此时他心中的希望全部落空,失望之余只剩下烦躁。

可日子总要过下去,他慢慢地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多年的修行让他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他突然明白:佛,若在我心,即无处不在。

但仅他一人心中有佛又怎么可以呢?他是立志要将佛道传播给众生的,既然远处他去不了,那么近处的人们他当然可以帮助他们。

于是,他开始向军队中的士兵们传播佛教思想,许是战场上制造的杀戮太多了,他们这些人午夜梦回,眼前总是血红一片,如何,都睡不安稳。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恰巧此时鸠摩罗什来了,这样一位大师,有着如此高深的造诣,一定会帮助到自己吧?

果真,在鸠摩罗什的讲法下,他们的心灵受到洗涤,从前的不安逐渐被抚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听法的队伍里。从军队到城中的百姓,看着人群越来越多,鸠摩罗什觉得,他正在完成母亲当时离别时所说的——将佛道传播至东方。

也是在此期间,鸠摩罗什发现,城中的这些中原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所讲的语言发音也有所不同,于是,他一边说法,一边学习各种方言。

逐渐的,在与他们的沟通中,鸠摩罗什了解到了,一个与自己从前认知里完全不同的中原文化,于是,此后的17年里,他“拯救”别人,别人也带他识遍汉字,“走遍”中原。

一个人,在被困时间长达17年而仍旧没有自由可言,早已不会再向往自由,鸠摩罗什亦是如此。

可绝望到了一定程度,希望却又随之而来了。

这一年,是他被困凉州的第17年,也是他命运即将转变的一年。

17年风雨,鸠摩罗什不能闻“窗外事”,他却不知,他的名声更加旺盛,甚至有一国之君,为了将他据为己有,悍然向凉州发起了进攻,此人便是后秦国君姚兴。

公元年5月,十万大军兵临凉州城下,吕光最终敌不过,被迫投降,而此时,58岁的鸠摩罗什已经被迎回至长安,终于,鸠摩罗什自由了。

姚兴此人对待鸠摩罗什,十分难以评价。说他待鸠摩罗什有礼有节,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是重用鸠摩罗什,为了他能更好地开坛讲法,甚至不惜大兴土木,在城北为他建造“逍遥园”。

逍遥园中有数座高大楼台,又布置有假山花草以及各种奇珍异兽,可以说,这里实在是修行的绝妙场地了。

那他对鸠摩罗什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为何上文我们还说“难以评价”呢?

这是因为,鸠摩罗什此后的苦难、破戒,甚至于鸠摩罗什此后数千年身上所存在的争议点,也均是姚兴一手造成的。

当然,这都是后话。

鸠摩罗什此时看到姚兴如此支持自己,信仰佛教,趁机便向他提出,重新译经,将印度佛经化作汉语经典。

这是他身处凉州之时便想做的事了,只不过碍于环境以及资料的匮乏,这一计划一拖再拖。

姚兴听后十分赞同,当即便为鸠摩罗什在长安设立了译经场,并选了名僧人,作为他的助手,共同完成这项伟业。

得益于鸠摩罗什此前与汉人们的沟通,在这次的翻译中,语言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阻碍,他立志于将佛经翻译的详细、准确以及易于理解。

值得让人称赞的是,鸠摩罗什此次的翻译佛经的范围十分广,几乎涵盖了佛教浩繁经文的各个方面,并且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成为了中国佛教各宗派立宗的经典依据。

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刚经》、《心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均出自于他以及他的那些弟子们。

此后人们将他与真谛、玄奘、义净、不空四位并称为五大译师,而鸠摩罗什是最早的一个,有专家认为,没有鸠摩罗什,就没有中国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因他的出现面貌一新。

尽管有的人不信佛,可佛教中的许多道理却足以解决人生中的一部分烦恼。

看过“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欲无求,则无此患。”(《佛遗教经》),我们才知道,人之所以有诸多烦恼,不过是欲望在作祟,欲望愈多,苦难也就越多,而这种欲望,实则是贪念。

又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一切事物有其自身规则,此世间亦是如此,若执着于事物的变化,只好患得患失,最终一无所有,倒不如端正自我,此心在我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失为另一种人生。

随着译经的出世,鸠摩罗什以此为基础开始开坛讲法,他盛名远扬,甚至有许多信徒不远万里,奔赴长安,只为能短暂的听一听大师的见地。

姚兴将鸠摩罗什奉为国师,一个原因在于自己信佛,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利用鸠摩罗什的名声,借助他的开坛说法,将人们从信仰上紧紧连接在一起,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其实细想一下,一个杀伐果敢的君王,四处征战,扩大城池,手中沾染鲜血无数,心中是否真正信佛有待考究,但后一个原因想必是可靠的。

很显然,姚兴也确实做到了。

不过,鸠摩罗什的年岁见长,此时在世还可以当后秦的“活标杆”,若是死了呢?都说“人死如灯灭”,如果鸠摩罗什不在这个世上了,他的名声一定会渐渐逝去,到时,长安的百姓没有了精神支柱,姚兴的统治还会持续多久?

于是,姚兴想出了一个自认为“思虑周全”的办法:给鸠摩罗什送上一些女子,并让她们诞下鸠摩罗什的孩子,并美其名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

于是,鸠摩罗什被迫接受了姚兴为他挑选的10名宫女,并且搬出僧,另立房舍。

注意,这里就回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两处关键点之一的,其父鸠摩罗炎被迫还俗,娶了其母。在一定程度上,父子命运竟走向了一处。

僧人破戒,不论是当时,抑或是现在,都一定是不能被人接受的。在世人眼中,选择当一个僧人,就意味着要斩断红尘,死守戒律。

于是,鸠摩罗什娶妻生子一事,受到了众多议论。外人还“不足为道”,寺内的僧人却率先对他不再信服,更有甚者,那些六根未净的佛门子弟,竟想要效仿鸠摩罗什这一做法。

鸠摩罗什有苦说不出,看到有弟子开始意志不坚,他赶紧做出行动。

一天,鸠摩罗什趁着弟子们在斋堂用餐,他来到这里,将弟子们聚集在一起,并端着满满的一钵铁针。

弟子们看着面前的鸠摩罗什,一头雾水。

鸠摩罗什沉默片刻,终于开了口:“你们想学我,一定要学习全部,不能只学那些不好的一面。如果不能做到,就请安心学法,严守戒律,切莫再心生妄念。”

说完,他便用筷子夹起铁针,放进嘴里,并且将一钵针全部吃完,此后,弟子们再也不敢有别的心思。

虽然吞针一事更像个传说,但鸠摩罗什实实在在是不愿看到,因为自己的缘故,令无数本该有所成就的弟子走向“歧途”。

此后经年,鸠摩罗什一直活在争议中,直至公元年,70岁的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涅槃。

临终前,他留下这样一段话:“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烂(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后,舌头不会焦烂)。”

弟子们怀着悲痛和敬意将他火化,不曾想到的是,鸠摩罗什的身体灰飞烟灭,但他的舌头却化作了舍利,五彩耀目。

于是,弟子们将鸠摩罗什的舌舍利送至凉州,并在那里为他建造了鸠摩罗什寺(如今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这一寺庙,到如今,仍香火旺盛,世界各地的香客慕名而来,他们沐浴在佛法的阳曦中,寻求着佛祖的庇护。

鸠摩罗什,在无数人的期待中出生,少年时期早在便便显现出其无穷的智慧,原本应该顺遂一生,却中年惨遭厄运,被困凉州17年,好不容易受到了重用,本该有更大的成就,却因姚兴的私心使其被人争议了千年。

不过,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其贡献实在是不能为人所忽略。

无论如何,鸠摩罗什早已消逝于天地,可他的无穷智慧,却会千年万年的传播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