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比她们的经典小说更隽

中西医诊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25/4629238.html

相信喜欢读书的你,在年少时读过的经典名著中,一定有一本是《简爱》或《呼啸山庄》,可还有一本书,很多人都会忽略掉,我也是多年以后才读到它,这本书就是《阿格尼斯·格雷》。

还有一件事儿也许你会忽略,这三本书,居然是三姐妹所做。她们生长在英国北部约克郡的霍沃思,一个极其荒芜冷僻的小村庄。而勃朗特三姐妹正是在这里写下了蜚声世界的《简爱》、《呼啸山庄》、《阿格尼斯·格雷》。

01

年少时读《简爱》,为自由而平等的爱情追求所深深吸引,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是在那个以“优雅”著称的贵族社会中,一个底层姑娘在面对阶级鸿沟、性别歧视时所展现出的迷人个性。

长大了再读《简爱》,你又会有不同的感觉。你会发现简与罗切斯特的感情,虽然看似那样超凡脱俗,但其实并没有脱离开时代的烙印。虽然我承认,作者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写出这样情节的小说,已经是她脑海里对爱情、对尊严最好的描绘了。因为最终,罗切斯特瞎了穷了,而简又意外继承了大笔遗产,才真正成就了门当户对的婚姻。

图片源于年电影《简爱》

相比《简爱》来说,《呼啸山庄》我个人觉得反而是一部更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因为它够犀利,看完后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一个饱含着阴郁、激情、冷酷而有狂热的故事,说到底,就是希克厉的复仇故事,因为与卡瑟琳的真心相爱被无情拆散,因为卡瑟琳在嫁给他人后不幸产女身亡,希克厉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20年、摧毁两代人的复仇。

图片源于年电影《呼啸山庄》

这种把爱和恨都做到了极致的模样,令人有着切肤之痛,却难以效仿。因为不管选择长久的爱,还是长久的恨,都是极端消耗的,越强烈的爱与恨,对自我的消磨就越强烈。而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那样的意志的。

如果说《简爱》讲的是理智与克制,是如何在维持内心自尊的前提下去找到一条最好的路,去过更美好的生活。那《呼啸山庄》就如同荒野上的一阵风,粗暴、直白,饱含着粗糙的沙粒,不需要谅解,只是要拔根而起、摧枯拉朽、至死方休。

和这两本书相比,《阿格尼斯·格雷》之所以不出名,因为它过于秀气和安静,这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安妮勃朗特一本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由安妮在当家教时的日记整理而成。

故事很简单,没有太多的戏剧冲突,同样是家庭教师的职业,同样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但与《简爱》不同,这部小说更写实,也更平淡,安妮将她的快乐、忧郁,对于上流社会的不满都用最温润的笔触描写了出来。如果联想到作者真实的感情经历,你不会觉得这本故事太过乏味,反而会心疼她这个天真单纯,没有熬过漫漫岁月就离去的小姑娘。

02

相比三部小说的轰动,勃朗特三姐妹的生活,则更耐人寻味。她们三姐妹中,只有大姐夏洛蒂结过婚,但婚后几个月就死于妊娠期并发症,终年39岁,而她居然是三姐妹中在世最久的一位,我很难想象,这三位传奇般的女性是如何在短短30余年的生涯中,创作出那样亘古流传的作品。

她们的一生,是那样短暂而又令人唏嘘,但她们的作品,却在世界文学史上,永远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勃朗特三姐妹所居住的小村庄,是苦寒又单调的山区,陪伴勃朗特姐妹们长大的,是茫茫的旷野和开着石楠花的沼泽地。她们的父亲是当地一个牧师,收入很少,全家一直都生活在很困苦的状态下。

图片源于年传记电影《隐于书后》

但你想象不到的是,如此凄苦又偏僻的环境中,几个姐妹,还有他们的弟弟勃兰威尔最喜欢的能够驱散阴冷与乏味的游戏居然是文字。从童年时期开始,他们就开始创作诗歌与小说,构造他们想象中的属于自己的王国。

我想,这其中,也必然有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的功劳。他虽然只是一个穷牧师,但他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拥有着极为渊博的学识,妻子早亡的他,把很多心力都花在了对子女的培养上。他把自己微薄收入的大部分,都用在了为孩子们购买报刊和书籍。

阅读、写作成了他们贫乏而困苦人生中的一种心灵慰藉。想象一下一家几口人围坐在昏暗的灯下,讨论当下最热门的时事,朗诵彼此的作品,也编写各种脑洞大开的故事,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让心灵时刻保持充盈而活跃的姿态,让大脑始终去积极思考有趣的事物,探寻多样化的人生。

图片源于年传记电影《隐于书后》

虽然物质上极度贫乏,虽然勃朗特家庭中的两个孩子都因为曾经不得已住在教会学校里,长期只能食用变质的食物,无端遭受各种体罚,最后染上伤寒离去,但剩下的人还是在积极活着,在他们的脑海里做着最美丽的畅想,哪怕生活再贫瘠,内心也要开满鲜花。

现代的人,往往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如果连物质上都很困苦,那想的永远也是挣多少钱,如何改变自己的窘境,还有几个人能像勃朗特姐妹一样,在父亲的引导下,安静地读书、写作,把这视为一种生活的乐趣。

所以,不得不感慨名著往往诞生于困苦之间,又往往只存在于特殊年代。困苦会磨炼一个人的心志,也会让他经历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体验常人未曾经历的生活,这些是磨难,但也是财富,就看你以何种心态去看待它,又会以怎样的行动去迎接它。

03

你还记得《简爱》中那些对教会学校可怕的体罚、冰冷的床铺、发霉的食物等最真实而残酷的描写吗?那源自大姐夏洛蒂在教会学校中最刻骨铭心的经历,她把这些经历都写进了书中。

你还记得《呼啸山庄》中那一望无际的旷野、凄厉的风给你带来的直观感受吗?那是二姐艾米莉的童年,她们在旷野中散步的真实感受,她把这些也都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中。

图片源于年传记电影《勃朗特姐妹》

为了生活,成年后的勃朗特姐妹先后离家去当家庭教师。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对于家教的概念完全不同。她们看似以教师的身份进入一个富裕的上流家庭,但在实质上却只被视为家庭佣人中的一员。屈辱和饱受歧视的生活让她们感到苦不堪言。

图片源于年传记电影《勃朗特姐妹》

对于内心世界如此强大、如此有才华有见识的女性来说,家教只能是被迫赚取生活费的一个不得已的手段。可又不得不感慨,所有这些不堪回首的经历都成为了她们写作的素材,成为她们想努力改变生活命运的一种催化剂。

因为不甘心长期在社会的底层被摩擦,她们把写作出书视为一种改变生活方式、拯救自我的唯一途径。

她们的才华毋庸置疑,而困苦的生活没有磨去这种对文学天生的敏锐感和热爱,反而让她们在汲取了社会的养分后变得更加强大而笃定。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三本闪耀着光芒的书籍,但书籍背后的出版,你又可知三姐妹经历了何等艰辛与曲折。

早在大姐夏洛蒂20岁时,她就曾经把自己写的诗歌寄给当时著名的诗人骚赛,骚赛的回复是“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也不该是女人的事情”。勃朗特三姐妹在当年那个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最后选择只能以男性署名向出版社寄去自己的小说。

三本小说最终都成功出版了,但当时只有《简爱》受到了好评,而《呼啸山庄》并不为人所理解,《阿格尼斯·格雷》更是没有在文坛上没有溅起什么水花。

更讽刺的是,在《呼啸山庄》出版不到1年,二姐艾米莉感染上了肺结核而去世,终年30岁,而早在姐姐去世之前,身体柔弱的妹妹安妮也在同年5月病逝,只有29岁。

三姐妹中,只有大姐经历了短暂的婚姻与恋情,而令你想象不到的是,写下《呼啸山庄》中那样极端的爱恨情仇,那些离奇的鬼魅般的感情的艾米莉,她没有过爱情的任何体验,但据艾米莉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的传记作者说,艾米莉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颇有男儿气概,酷爱自己生长其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为友。

其实早在写作小说之前,她曾写过大量的诗歌,诗歌中所流露出的雄劲、粗犷、深沉的韵味,为后世所推崇、所赞颂。所以,她被誉为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但那,都是她去世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毋庸置疑,三姐妹的文学天分是那样闪耀而仿佛遥不可及,但更应看到的是,她们在那样窘迫的生存环境下,依然保有对文学最质朴的热爱,永远去思考人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也去抨击制度与人性的丑恶。

图片源于年传记电影《隐于书后》

我想起《呼啸山庄》的那个经典开头,“在整个英格兰境内,我不相信我竟能找到这样一个能与尘世的喧嚣完全隔绝的地方,一个厌世者的理想的天堂”,而这个地方,就是孕育出了三位薄命却伟大的女作家的土壤。

那里绝不是什么物质丰裕的人间乐园,但三姐妹凭借她们最坚韧不拔的毅力,凭借对生活敏感的发现与捕捉,凭借内心深处那种源源不断的创作能量,硬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个传说。虽然当世凄苦,但却被后世所永远铭记,不知道这是三姐妹的幸事,还是不幸呢?

这就是文学最大的魅力吧,它能滋养你的精神,表达你的情感,你可以将那些不能与外人道的细密而深沉的情感,都统统倾注于笔端,与世界对话。哪怕身边的环境再恶劣,也能在心底开出一朵花。

我是

良夜好品书原创不易,如果喜欢,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