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思考利用大脑发育,提升2种

昨天同事丽娟被叫家长了,原因是老师布置了一篇名为《我学会了感恩》的命题作文,她儿子一字不差的抄了一篇网络范文,好巧不巧班上还有另一位同学竟然抄了同一篇!这不,两个熊娃都被叫家长了。便捷的生活方式正吞噬着孩子的思考力,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去思考,写作业碰到难题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而是去网上寻找答案。有句格言说“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一旦孩子失去思考力,也就意味着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提升孩子的思考力?由心理医生达琳·斯威特兰(DarleneSweetland,PhD)与罗恩·施托尔伯格(RonStolberg,PhD)合著的《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正好能解决大多数父母关于孩子思考力的困惑。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需要避开5种陷阱第一,解救陷阱。看到孩子陷入困境,迫不及待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把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是父母的本能。但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一个预期,反正有人替我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在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多家长都知道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孩子的必备能力,但当面对孩子的学业和社交时,家长总会陷入解救陷阱。比如,很多家长都知道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看着孩子的成绩,会忍不住帮孩子辅导功课,报班、请家教。往往为了解决孩子学习成绩的问题,家长比孩子自己还卖力。但这种处理方式,其实给孩子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只要找别人帮忙,问题就能解决。这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依赖他人。当孩子陷入困境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帮孩子解决麻烦,而是将拯救的机会留给孩子本人。虽然解决麻烦对我们成人而言小菜一碟,但对孩子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锻炼机会。比如,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引导孩子自己想出一些提高成绩的方法,并列好每一步的行动计划,要比家长简单粗暴的帮孩子补习功课好得多。第二,火速陷阱在节目《童言有计》中,朱丹说女儿一岁时,带女儿去朋友家,弹了一下钢琴,做音乐的朋友看完说了句,“哎哟,你孩子真有天赋”。朱丹就赶紧去给1岁的女儿买了一架钢琴。但一旁的应采儿却频频摇头,她告诉朱丹“错了,大错特错”。原来,Jasper之前也很想要一架钢琴,虽然应采儿也希望儿子能成为出色的音乐人,但她还是强压住内心的想法,跟Jasper说“钢琴太贵了,家里没有办法买,如果你真想要,可以好好学,学得好的话,到时候妈妈买一架钢琴给你当生日礼物。”朱丹和应采儿就代表了两种非常典型的父母,虽然最后都帮孩子买了钢琴,但朱丹很明显陷入了火速陷阱。所谓的“火速陷阱”是指,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家长会马不停蹄地奉上,这类家长误以为关爱就是迅速的满足孩子需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WalterMischel)的“棉花糖实验”,表明经历过延迟满足的孩子学业更好、社会责任感和上进心也更强。而那些即刻满足的孩子,相对而言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当然这里需要指出一点,1岁半之前的婴儿离不开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即刻满足”,而1岁之后家长就可以适当的锻炼孩子“延时满足”了。比如,3岁左右的孩子要喝牛奶时,家长可以说“等一会,我把这些东西放好就来!”,慢慢地让孩子学会等待。第三,压力陷阱不得不说,现在的育儿环境真的给了父母很大的压力。媒体到处在宣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身边有很多不到一两岁的孩子,连路都走不稳,就被家长带去上早教课。家长们生怕因为自己没有做到位,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帮孩子成为班上的尖子生,学校的优秀学生。不仅如此,现在的环境只要孩子脾气暴躁,就是父母的锅;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也是父母的锅;孩子不惹事安安静静的学习,会被说不合群,还是父母的锅。这让无数父母感叹,这届父母太难了!这就是家长面临的压力陷阱,我们总会参照别人家孩子所做的事情,设定自己孩子的计划。比如本该以玩为主的学前教育,现在却被商家所利用进行各种收费活动,但一看别人家孩子都开始学音乐、学舞蹈,自己家孩子不报又怕被甩在身后。当我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成功和幸福奋斗时,就很容易陷入压力陷阱,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能获得某种能力,并不是因为小的时候受过某种技能的熏陶,而是他们对此有兴趣,在此基础上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家长没必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过分控制和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身为家长最大的责任就是创造机会和避免过分干预。第四,给予陷阱同事老王的女儿,前两天向老王要最新款的苹果手机,理由是:朋友们都在用最新款的手机,如果自己还拿着旧手机就显得格格不入。孩子们总是这样,他们经常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挂在嘴边,提醒父母,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他们就会遭到嘲笑或冷落。而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接受,便会马不停蹄地帮助孩子满足心愿,殊不知这样就正好陷入了给予陷阱。所谓的给予陷阱,就是家长不想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因而落入对孩子的物质需求百依百顺的陷阱。身为父母,当孩子想要钱买东西时,表示支持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摆脱给予陷阱的最好办法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己赚钱买东西的观念。面对喜爱的东西,家长可以帮孩子想一些赚钱的点子。比如,通过干一些家务挣钱,通过勤工俭学挣钱,这都可以让孩子明白钱的价值。赚钱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延迟满足、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需要注意的一点,身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义务承担必要的家庭劳动。家长必须有一个底线:必要的家庭劳动不需要额外提供报酬。第五,负罪陷阱所谓“负罪陷阱”是指家长不想成为孩子不愉快的罪魁祸首,当家长认为自己是孩子不高兴的元凶时,就会被负罪感缠绕,从而落入负罪陷阱。《康熙来了》胡瓜的女儿小祯曾讲过一个故事,某次她带女儿去逛商场,女儿看中一个漂亮的娃娃,但家里娃娃实在太多了,她便拒绝了女儿。谁知临走时,女儿抱着娃娃可怜地说,“我真的很难过,不能带你回家,因为带你回家妈妈就会不高兴,可是我又非常喜欢你,那就等我有钱了再来买你吧”。小祯说,哪个当妈的能受得了这样的场面,于是二话不说立马将娃娃打包带走了。很难有父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失望,这就是负罪陷阱的关键所在。所以为了摆脱负罪陷阱,家长可以安排一些活动来弥补,比如制定“欢乐星期五”计划,星期五的晚上满足孩子一个需求。让孩子提前想好周五需要满足的需求,这样孩子就有了盼头,家长也会兴致勃勃地去计划安排摆脱负罪感。学会思考还要激发孩子2种能力。第一,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做事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就算是买个玩具也要选半天,遇到事情总是唯唯诺诺,徘徊不定,不愿主动承担责任,喜欢随大流。这种孩子有个共性: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正是决策能力不足的表现。著名作家J.K.罗琳曾说过:正是我们的选择,而非我们的能力,成就了今天的我们。决策能力对孩子而言,不是简单的选a还是选b,更是一种分析、整合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思维方式。要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家长就需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比如询问孩子,今天想去水上乐园还是动物园?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孩子进行进一步思考。比如,上周你为什么会选择看球赛,而不是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呢?生活中家长还要言传身教,家长可以将生活中自己的某些决定和做法向孩子陈述或解释。第二,培养孩子的执行能力“执行力”在脑科学的解释是个体对自己思想和行动进行有意义的控制。听着有些抽象,其实就像大脑中有一个指挥官,我们制定计划组织信息,作出判断解决问题都要受到这个指挥官的控制。好的执行力会让孩子聚焦目标,事半功倍。执行力与大脑前额叶的发育程度紧密相关。前额叶和其他新皮层共同完成对信息的加工、整合及协调控制复杂的认知活动。但人的大脑前额叶发育较晚,20岁以后才发育成熟,所以培养孩子的执行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家长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法逐渐培养孩子的执行力。比如:躲猫猫,你可以自己躲起来,让孩子找,告诉孩子等你藏好再开始找,这是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挑战;再比如:红绿灯游戏,孩子随便做什么动作,只要你喊“红灯”,孩子就停下来,你说“绿灯”,孩子就可以动,类似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也是一种挑战。总之,让孩子学会思考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只有家长摆脱5种陷阱,并引导孩子培养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孩子才会在独立思考时更加勇敢,更加自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