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会有特色的地标,对于生活其中的居民而言,每个人也都会有难忘的文化记忆。对湖北武汉来说,汉口闹市区的繁华商圈,绵延百年,其中诞生的地标建筑数不胜数,比如在中山大道沿线就有一座古老的民众乐园。要说这座乐园的名头很大,民国时期便是知名娱乐城,从那时起,相关的热闹场景经久不衰,可谓影响了几代本地人。意外的是,现在来看,民众乐园完全沉寂,变为“空荡”的街景。
前往民众乐园,要走的线路只有一条,百年中山大道。公共交通的话,公交车线路较多,从三镇各地向中山大道汇聚,站点是“中山大道地铁六渡桥”,电车1路、2路、24路、路等都可以抵达。相对来说,也能乘坐地铁,6号线在六渡桥站下,b出口向前走几步路就能看到乐园的大楼轮廓。相对于中山大道沿线的摩天大楼,民众乐园的建筑高度有限,在一排排行道树的映衬下,历史的沉淀感很强烈。不过,唯一阻碍意境和景观带的是施工,那一排挡板出来,真的非常出境。
走出地铁站点,走在中山大道沿线的辅路上,能够明显感受到这里与众不同的街景和面貌。老城区的氛围感强烈,应该是沉淀的老建筑映衬出来的效果,这种效果在冬日里看着更加显著,天然的加分项是建筑外观的装饰,淡黄色的主题与行道树的枯败样子吻合,加上阴沉天气,复古的滤镜几乎不加任何特效都显得真实异常。撑着伞走过,步履不需要很快,看着民众乐园主体建筑外的小路,铺着厚实的地砖,而人影稀疏,那种冷清感真的让人怀疑,这已经不是昔日热闹的乐园了。
走到乐园建筑的第一站,是裙楼位于南面的大门。这边分两个入口,一是沿街向北走,一路是商铺一层,另外是内侧商铺,从大门里穿过。人气高涨的年代里,商铺一铺难求,装饰立体突出,人潮如涌的节假日里,想要进来还得排队。这当然是很多年前的景象,那时候建筑还是沉淀的斑驳色,高度也不起眼,但商铺多,类别广,人气旺,随便什么时候来,排队进场,拿票对号,像是春运一般的盛况。现在来看,建筑成色变新,布局和造型更加时尚,但商铺变得冷清,冷清很多。
冬日里拍民众乐园,用不同的滤镜,效果完全相反。比如复古风格的滤镜里,建筑外墙成了泥土色,橙色突出,非常显眼,但去掉滤镜,建筑又变成了带点白色的旧样子,真实且僻静,反差很大。好在进去商铺里面,在灯光的映衬下,相机滤镜不起作用,纯白的氛围看着很素雅。里面的面积很大,广场和公共区,商铺与过道,布局合理,装饰豪华,就是客源有限,很像刚开张试营业的场景。如果没有公共音响播放的音乐,估计这就是一处安静的会堂。
对于民众乐园,估计很多本地土著要比外地人更有印象和体会。不说近百年前的热闹,单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民众乐园,几乎是汉口娱乐的地标。美食的话,第一层占满,商铺数量多,各个特色美味都有,印象深刻的有铁板鱿鱼系列,推着小车和占着一个铺面,经营几年都是一个师傅和老板,味道正宗。除了美食,乐园里还有戏剧杂耍,需买票进入,相当抢手,围坐的人气高,场场爆满。那时候的在里面租铺子做生意的人都发达了,就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继续坚持做生意的,生意又做到什么地方去了。
后来,过了不知多少年,就到了最近的年头,民众乐园遇到了标志性的大装修,这一装修后,瞬间搞得整个时代和风向都变了。首先是里面的铺子多了,但生意似乎变淡,后来戏剧团走了,紧跟着商铺也少了,于是大家似乎不再热衷去那里。虽然人气低了些,但乐园还在,只是经营的效果打了折扣,再后来,慢慢淡出视野。最近再搜民众乐园,发现居然改名字了,变成“凯德新民众乐园”,一看就是换了老板。
对于民众乐园的这个变化,“新不新”的实际还是次要,主要是里面的设施和装饰,已经没有当年的风范。相对来说,民众乐园的衰落,也不一定全是本身的锅,毕竟整个城市的娱乐和相关商业体增加了太多。尤其是最近几年里,随着地铁网络成型,各个区域的消费串联紧密,消费者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多,也就无形弱化了单一商场的繁华程度。一座民众乐园的变化,与其说是市场的变迁,倒不如说是城市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