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男性化的古都,上海则是一座女性化的新城,正如男性越沧桑越有成熟的魅力,女性越青春越有骄傲的资本。北京与上海,都可以说是性别特征非常明显的城市。当然,这种特征更多地表现在精神上。北京人的政治情怀和上海人的生意头脑,都可以说是发挥到极致了。
北京以政治为中心,上海则以经济为根本。自近代以来,北京的洪钟大吕,和上海的风花雪月,一直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们也就分别成为中国的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最佳代表。在客观形态上,北京是精神的天堂,适合男人胸怀远志、建功立业;上海则是物质的乐园,适宜于女人消费、购物,玩味一番小布尔乔亚的情调,如果说北京的雕梁玉砌间洋溢着英雄主义的空气,令有志者俯仰之间欲闻鸡起舞、拔剑四顾,那么上海的灯红酒绿里则洒满浪漫主义的香水味,在霓虹灯下做个冷静的哨兵都很难的,会叫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
表现在文学上也是如此。二十世纪上半叶,北京出了个老舍,属于土生土长的京味作家;上海也不甘落后,出了个张爱玲,文字的肌理光滑圆润,而又柔若无骨。这是两座城市当时分别推出的文学偶像。男人爱看老舍,女人爱看张爱玲,老舍是粗砺的,符合北人的欣赏趣味,张爱玲则是细腻的,迎合了南方人的审美观点。
至于当代,写上海写得最好的还是女作家(甚至给我这样的错觉;上海搞文学的大多是女人,至少在男女比例上是如此)。譬如王安忆,专门为上海的繁华梦写了一阕《长恨歌》,有贵妃伤逝之感。譬如颇与此地风水吻合的所谓“小女人散文”。又譬如以新人类自命的卫慧(代表作就叫《上海宝贝》),还有棉棉……
在北京,文学则一直是男人的霸业,继王蒙、刘心武之后,独领风骚的要算是王朔了,以北京痞子自称,作品也有地域特色,如《顽主》、《动物与凶猛》等。上海人的小说太像轻音乐,受鸳鸯蝴蝶派毒害太深,北京人的小说一向以口语化取胜,很容易改编成电视剧或话剧什么的。仔细比较还能发现:上海制造的小说大都笼罩着悲剧的氛围,北京生产的小说则涂抹喜剧的色彩,连苦难的岁月在记忆中都会变成阳光灿烂的日子。
上海总是在怀旧,蹙眉捧心作怨妇状,顾影自怜。北京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