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萄,都每样有若干种。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园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
——老舍(节选《住的梦》)
秋日的黄昏,漫步在北京新街口外大街西侧的护城河旁,银杏叶不知兜兜转转飘落了几经岁月,凝望对岸的“太平湖”,心中涌起一阵巨大的悲哀。斯人已逝,宛如一阵风,也吹不散那个时代喧嚣的烟尘。
老舍先生生于乱世旧国的劳动人民家庭,幼年便展露深厚的文学功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从老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先生是个热爱生活之人,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描摹的细致入微。
大雪夹杂着凛冽的寒风呼啸而来。
文革开始后,老舍先生成为了当时的矛头指向。批斗、侮辱与殴打接踵而来,每日鲜血淋淋。老舍的立场在社会上受到了极大的误解,来自不明真相的人民的打击和创伤,这让一生为人民创作的老舍先生备受打击,内心饱受煎熬。我想这不仅不仅政治上的非议,更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
世态炎凉,世人薄情。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老舍用他饱含深情的笔尖书写出了俗白精致、雅俗共赏的文章。我想那是一颗单纯如孩童般的心灵吧,热爱着生活,关怀着人民。
在最后时刻,那沉入湖底的洁净灵魂,是会变成流萤、灯火或星辰,散落于人间的罢。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鲁迅(节选《呐喊》)
今年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的81周年,对于这个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从学生时代就已刻在脑海中。那时是不大爱读他的文章的,对他最大的印象便是好斗、多疑、须发直立、横眉怒目的。渐渐步入成年时,许才能明白鲁迅先生的智慧,体会到先生在八九十年前就已经种下的悲悯情怀。
鲁迅生于光绪七年,幼名阿长。而后家道中落,父亲重病在卧,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便遭人冷眼。父亲去世后,在家族开会分房子时,分给鲁迅的既差且小,他便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的斥责,年幼的鲁迅更觉世态炎凉。
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黑暗像巨大的帷幕笼罩在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那是一个无言语自由、腐朽的、麻木的社会,同胞如行尸走肉、如蝼蚁、没有灵魂、没有思想、任人践踏。
鲁迅弃医从文后,笔便是他的刀枪,毫不犹豫地刺向黑暗,刺醒人民。他满怀热情,一腔热血,同黑暗势力、同反动派日夜做斗争!在民国七年,鲁迅先生担任《新青年》的编委,接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便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而后《呐喊》、《彷徨》、《死地》等相继问世。
世人都道鲁迅刻薄、毒舌,可他分明是在为一群傀儡注入血肉,是他给每一个迷茫的人点亮了明灯,看似刻薄,实则深情。
过往的岁月带给先生的只有冷罢。我会在每个星稀的冬夜,点一堆火,慢慢的想起你,希望能给你带去一点点的温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