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通讯员方爱武
在 作家王安忆的文字间,可以找到很多她对母亲茹志鹃的回忆,但她却极少面对公众谈论自己的母亲。
但10月14日晚,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图书馆报告厅,王安忆选择了以“母亲茹志鹃”为题,做了一场公开讲座。
本次讲座由浙江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作家李杭育先生,王安忆爱人李章先生,以及众多老师、同学,校外文学爱好者参加。
为什么选择“母亲茹志鹃”作为讲座的主题?
王安忆说了两个原因——首先,她的母亲茹志鹃是浙江杭州人,与杭州有着一定的亲缘;其次,她有感于现在读者对母亲的陌生,甚至遗忘,王安忆说,母亲虽然作品不多,但她是一个很好的作家。
的确,现在的年轻人,不大知道茹志鹃的名字,更不用说读她的作品。在这场讲座前一天,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欣就说起,在他们的青春时代,大家对茹志鹃非常熟悉,她的作品在当时的年轻人之间也很流行。
茹志鹃早年命运多舛,生于上海,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3岁时,茹志鹃就跟着小脚奶奶在上海亲戚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13岁那年奶奶去世,茹志鹃被送进孤儿院。王安忆说,母亲的短篇小说《逝去的夜》、《她从那条路上来》和另一部未写完的手稿就是这段生活的记忆。
王安忆认为,在个体生活呼应大历史的写作语境下,母亲茹志鹃的这种个人化的写作非常难得。
王安忆很坦率地透露,年轻时的母亲在上海曾开始过一段恋爱,这段经历在母亲的日记里有所记载,这是青春的记忆。这本日记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生活的宝贵记录,更是个人私密生活的记载。母亲把这本日记送给了王安忆,这些往事能不能发表?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安忆。
上世纪80年代茹志鹃、王安忆在美国同游迪斯尼乐园。
谈母亲茹志鹃,自然不能不谈 的《百合花》。
王安忆说,从孤儿院出来后,母亲辗转杭州和上海之间,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落脚地,最终去苏北寻找自己的哥哥,苏北的革命生活让母亲完成了从女孩子到女战士的蜕变。从苏北回到上海,茹志鹃结婚生女,人生开始向上走,但年王安忆的父亲遭遇人生磨难,茹志鹃的生活一下子跌落到了底层。这时,她毅然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作为编辑的她开始努力写作,《百合花》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且得到了茅盾先生的肯定与认可。
王安忆说,对于母亲来说,这段时间虽然很艰难,但她与普通市民生活在一起,在创作中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结合母亲茹志鹃的几个重要生平片段,王安忆总结了母亲之所以能够成为作家的两个素质:一是母亲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二是母亲十分爱好文学。
王安忆感慨地说,母亲那一代人的写作始终处在矛盾、冲突与挣扎的状态,但母亲面对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个人与时代等问题,始终坚持写儿女情与家务事,虽然也曾受到一些批评,但她坚持自己的写作,这是她最为独特的地方。对于八十年代后的新时代,母亲茹志鹃有自己的认识,并充满热望,但作为作家,属于她的辉煌创作时期已经过去了。
王安忆说,寻找母亲曾经生活的足迹,对于她,这是在寻找写作的素材,更是接近母亲的一种方式。
茹志鹃(-)
女。浙江杭州人。中共 员。年参加新四 ,历任二分区文工团、一师服务团演员,苏中公学俱乐部戏剧干事,苏中 区前线话剧团团员、组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文艺月报》编辑、作品组长,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四幕话剧《机车出动了》(合作),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获南京 区文艺创作二等奖,短篇小说《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均获全国 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