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电影,不是那首同名歌曲。
其实在分钟的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小小地担心着会出现钟镇涛那首同名歌曲或是歌曲旋律的BGM,还好,这部电影和歌曲没啥关系。排除了硬靠歌曲的俗之后,8个字的片名又有和轻小说标题属性有了联系的可能,等到看完了,这个可能也排除了。
这部电影名为《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演员曹炳琨的首部导演作品。影片的人设、场景、台词、表演、故事都很内敛、很克制,可以说曹炳琨是在尽量地做着减法。
另外据公开场合披露,为了这部作品,曹炳琨先是增重到了斤来表演片中闪回的人物年轻形象,又紧接着滴水不进减肥三天来配合现在进行时的人物表演,为了片中一场重头戏的表演,甚至一个半月减重50斤,为此还有过短暂失聪的后遗症,这样拼命三郎的敬业对于新晋导演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剧情电影不是纪录片,是需要集中提炼并升华的。
曹炳琨扮演的曹德望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上有瘫痪老人、下有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面对这样一个典型的人设,影片耐心地用种种细节铺陈,让他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影片在两条线上同时丰满着父亲和儿子两个人物。
儿子先是如同寻常小孩子整天缠着父亲要去游乐园,然后逐渐递进加深,为了节省无理强退冰激凌、把零钱悄然塞回爸爸的口袋等细节,最后一步一步的来到了用自己全部零钱来买父亲一天时间的高潮段落。
父亲则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在民政办事大厅吃瘪,一次又一次地忍耐办事员慢条斯理的拒绝,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忍耐着咄咄逼人的街道大妈,最后才终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决堤了。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刘莉莉将办事员演得惟妙惟肖,精彩!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通过一系列平实可信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一对不寻常父子的日常生活,人物形象也循序渐进地、一点一点地立体起来。
父亲给儿子买冰淇淋、父子齐上阵掀翻快递员的摩的、儿子别出心裁地自制冰棍儿啤酒,这些都立体生动地刻画了儿子和单亲父亲之间的相互依赖。
而作为单亲家庭的儿子,是在从送外卖单车后座上到家里都要和爸爸厮守的,这样的孩子到了寄宿学校就意味着要和这样的厮守彻底告别,这对父子相处到这个份儿上,离别的痛苦就已经和是不是亲骨肉关系不大了,这感人的亲情早已超越了世俗的血缘伦理。
经过了前面那些细节的积淀,再看曹德望一边送外卖一边和儿子相聚的时刻,就会感到那就是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日常中最亲近与快乐的时光。
生活中你也许也见到过那些带娃工作的外卖员,虽然辛苦,但他们的快乐,也许就和此刻的曹德旺一样吧。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不是通俗金曲,也不是轻小说,而是一部很内敛的现实主义电影。
看完会发现曹炳琨不是在玩「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样的侠情逸致,也不是在勾勒「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样的亘古缠绵,而是在表现寻常倒霉小人物很平静但也是很决绝、很感动的一个选择。
影片在台词方面的提炼也不错:
「当罗锅遇到驼背,背也会直起来。」
「你是全世界的普通人,却是我一个人的英雄。」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是有意义的。」
片中的城市背景是紧贴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的,穿楼擦窗而过的重庆二号线轻轨暗示着父子囧迫的生活环境和真切的现实压力。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也许是并不平凡的最后一部催泪的电影了。
虽然催泪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并不是让观众哭那么简单。除了哭,更重要的是影片还讲述了选择,可以做选择是自由活着的特质之一,正像片中曹德望的独白:
「只有面对小生子,我才有勇气活。」
选择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相依为命,不是图啥,也不是为了更玄乎的救赎,就是自己活法的一种方式而已,不用别人理解,更不用他人接受,这是曹德望自己向生的选择。
这也是本片一个比较有突破性的地方,那就是主人公的选择其实是很反东方传统的,好像我们老话一直在讲血缘,这样一个非亲生的儿子,不理会也就罢了,怎么还能视为己出?
现今社会物化倾向日趋严重,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的诉求和呼声也经常能听到,拆除篱笆和框框,追寻人性的原本模样,打破并超越那些固有的陈腐观念,触及纯真人性的那一片天地,曹炳琨的电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已经给出了一个精彩的例子。
这样一部影片,《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今日起(12月3日)全国公映。
·THEEND·这是「不散」第期原创文章,周五啦~
相聚有时/电影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