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七年级上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七年级上)

书名:《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

类别:回忆性散文集

成书时间:年

1.必须记住有关鲁迅和《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

2.概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分析阿长、无常、寿镜吾、衍太太、滕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点。

3.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在鲁迅人物身上寄寓的思想感情。

4.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鉴赏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

5.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进行相同作品间的纵向比较以及不同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从而提升对鲁迅作品的认知水平。

一、作者简介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绍兴县)一个破落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在年到南京求学,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治疗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年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鲁迅对于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鲁迅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的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创作背景

本书为鲁迅于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10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鲁迅在写作这些作品时经受着北洋军间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年他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所谓“正人君子”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到反动政府的通缉,不得不到厦门避难,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这10篇作品,虽然是回忆性文章但都反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三、内容提要

《狗·猫·鼠》

文章开篇,作者借当时名人名教授攻击自己是“仇猫”的狗引入话题,讨论狗与猫成仇的原因,引用覃哈特博士《自然史底国民童话》中狗猫结仇的故事将“现代评论派”暗喻为没眼力的狗,并深刻地揭露买办文人“正人君子”的虚伪。作者解释自己仇猫的原因,喜欢折磨猎物,猫天生媚态、到处嗥叫,追忆猫吃了自己童年时养的隐鼠的经历和感受。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

阿长与《山海经》

介绍“阿长”称呼的由来,并追忆“我”与她相处的场景,她喜欢切切察察地背后议论人,告“我”的状,拘泥于很多封建规矩,谋害了“我”的隐鼠,因此“我”不太喜欢她;然而她对“我”的爱好颇为留意,她为“我”买回“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由此“我”对她心生敬意,“我”也开始收集绘图的书。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十四孝图》

开篇抨击妨碍白话文者对孩子的毒害之深,表达作为一个成人对儿童受艰深晦涩的封建教育荼毒、无童话书可读的同情和愤怒。作者由自己所收到的第一本图画书《二十四孝图》引出中国孝道的话题,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几个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荒唐、虚伪、愚昧和残酷,这些是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毒害。

《五猖会》

作者先是回忆孩童时代最盼望去看迎神赛会;接着与《陶庵梦忆》里赛会的盛大作对比,表达心中的向往之情和对现实情况的不满;最后回忆儿时到关东看迎神赛会,出发前急切、兴奋的心情和父亲在出发前要“我”背《鉴略》的扫兴、痛苦的感受。

¥20名著导读精练初中测试卷淘宝月销量¥35.8¥购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首先介绍了幼时玩耍的乐园——百草园的植物和相关的传奇故事,回忆了冬日在百草园里捕鸟的趣味活动;然后介绍私塾里读书的经历;就学于方正质朴博学的私塾先生,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偷做游戏、画画。

《父亲的病》

作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先是与本城名医“周旋”两整年,但父亲的病仍不见好且越发严重。于是,这位名医推荐另一位名医陈莲河。这位医生开药奇特,但不见效,只得告诉父亲他的病缘于前世冤孽,无药可医。父亲病得更重,终究是要死了。弥留之际,衍太太要“我”拼命地叫父亲,致使已经平静的父亲又紧张起来,仿佛有些苦痛,这使“我”愧疚至今。

《琐记》

首先,回忆了青少年时隔壁家的一位衍太太:表面对别人家孩子好,其实是背地里使坏,纵容别人家的孩子做种种危险的事,如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怂恿“我”偷母亲的首饰,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格。其次,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最后,记述了自己最初接触“进化论”时的兴奋心情,以及不顾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藤野先生》

作者作为清国留学生到日本学医,认识了解剖学老师藤野原九郎先生。这位老师检查、修改“我”的讲义,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而高兴、放心,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范爱农》

日本留学期间,作者在同乡会上与范爱农发生龃龉并相识;回国后偶遇并解除误会,成为革命朋友;在绍兴“光复”的第二天,作者与范爱农去看光复的绍兴;范爱农借作者的名字办报监督军阀统治;作者在南京听闻范爱农的死讯,无比悲凉。

四、人物评析

藤野先生

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解剖学教师。他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地纠正鲁迅讲义中的错误,引导鲁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对鲁迅后来放弃学医很惋惜,并送照片给鲁迅以作纪念。

★外貌刻画: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性格特点:正直、热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范爱农

鲁迅的朋友,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回国后,一直受到轻视、排斥和伤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他憎恨腐败的封建统治,常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抒发心中的愤懑。辛亥革命后他曾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教,又受到排挤,最后被逼入绝境。

★外貌刻画: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性格特点:为人孤傲、正直、倔强,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

阿长

鲁迅幼年时的保姆。她睡相难看,平日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常给“我”讲故事,“谋害”过“我”的隐鼠,后主动为“我”买来“我”思慕已久的《山海经》。

★外貌刻画:她生得皮肤发黄身材矮胖。

★性格特点:没有文化,粗俗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

衍太太

鲁迅小时候的邻居,她鼓励邻居小孩子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书籍;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拿去变卖,并散布流言;在鲁迅的父亲临死前,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的名字,使鲁迅的父亲死前不得安宁。

★外貌刻画:还年轻,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

★性格特点:是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封建妇女。

寿镜吾

鲁迅读私塾时的教书先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宿儒,比较固执、刻板,只教授书本知识,书本以外的知识禁止学生提问;对学生比较严厉,但是学生犯了错误,虽有用戒尺打手和罚跪的规则,却都不常用。

★外貌刻画: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性格特点:方正、质朴、博学。

《朝花夕拾》的原名叫作《旧事重提》描写了作者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再到日本学习生活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是作者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同时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中,作者无法忘却现实,不时地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生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4、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作者表面上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5、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中通过“我”看迎神赛会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反感与批判;《无常》中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的对比,表现了某些“人格”不如“鬼格”之人的丑恶面目。

——摘自《名著导读·考点精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949.html